Skip to content

摄影入门必备的基础知识

发布于  at 02:43 AM更新于  at 11:29 AM

TOC

Open TOC

概述

摄影,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,而且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和交流的一种方式。

第一个要求非常简单,但是大部分业余摄影者都做不到,那就是 把相机端平

每旋转一度,就要损失 4%-5% 左右的面积,歪了 3 度,就可能损失了 15% 的面积。

任何创作都需要有一个主题,这也是摄影者首先要考虑的——这张图片想表现什么,用什么来表现,怎样表现才能让大家记住。

基础概念

焦距

焦距主要决定我们的视角,帮助确定取景的范围

例如:佳能 EF 70-200mm F2.8 L IS Ⅲ USM

焦距越短,拍摄的视野就越宽

iPhone 0.5× 是 13mm,所以 35mm 大概是 1.5×,50mm 是 2× 左右。

等效焦距

1913年,德国人奥斯卡·巴纳克发明了一种用 35mm 宽的、两边打孔的胶片作为底片的相机。后来风靡全球,也就是著名的徕卡相机 0 号原型机。

后来柯达公司发现这门生意很好,就生产了一种用一次性胶卷盒装着的 35mm 宽的、两边打孔的胶片。这种一次性胶卷也立刻大卖。因为在柯达公司的代号中,这种胶卷叫 135 胶卷,所以这种规格的相机也叫 135 相机。

因为两边打孔,所以 35mm 的宽度不能完全被用上,所以一张 35mm 的胶片实际的尺寸是 36mm×24mm,以 3:2 为比例。这个尺寸就是通常说的135全画幅或者 35mm 全画幅。

由于电子传感器(CCD 和 CMOS)成本问题,相机厂商退出一些画幅较小的相机。例如佳能采用了 22.3mm × 14.9mm 的传感器,尼康、索尼、宾得等厂商则采用了 23.5mm × 15.6mm 的传感器,这两种传感器的尺寸统称为 APS-C 尺寸传感器。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麻烦——视角和焦距不再那么「对应」,更短的焦距未必有更宽的视角。

所以相同取景画面,在更小的传感器上面就显得焦距变长,也就是实际的可见视角变窄了。

实际焦距 × 焦距转换系数 = 35mm 焦距等效焦距

透视

广角镜头拍摄时,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近。正是因为离得近,所以透视效果明显。

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远,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。

广角镜头拍摄人像,透视感太强烈了,拍摄人像的时候会出现「大鼻子」的情况;而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人像会让人面部看起来比较「平」(非不立体),会显得胖。

曝光

影调

明亮的照片就是高调,昏暗的照片就是低调,不亮不暗的照片就是中间调。

中间调就是指高调和低调中间的影调。如果非要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概念的话,就必须引入 18% 灰的概念。

在纯白和纯黑中间的灰色却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反射了 50% 的光线,根据统计估算,现实生活中所有物品的反射率大概是 18%。

并不是说中间调的照片一定是灰蒙蒙的,蓝天、白云、绿草、林荫等的照片一般都是中间调的。看起来颜色鲜艳的照片往往都是中间调的。

曝光补偿

测光:相机衡量测光区域的亮度的功能

拍摄一片雪白的场景的时候,相机的测光系统不会认为该场景很白,而是错误地认为该场景很亮。如果您选择 0EV 的曝光补偿拍摄,那么势必会将该场景拍摄成不亮不暗的灰色场景。最终的结果就是曝光不够,环境不够白,欠曝了。

要拍出这样原本的白,需要增加曝光补偿,是为 「白加」

与之相反,当我们拍摄一个比较昏暗,或者黑色的场景时,相机的测光系统会认为该场景很暗。如果您选择用 0EV 的曝光补偿拍摄,那么相机会努力调节,最终将该场景拍摄成一个不亮不暗的灰色场景。

要拍出这种原本的黑,需要减少曝光补偿,是为 「黑减」

iPhone 点击上方的箭头,通过 +- 来调节

曝光参数

光圈、快门速度、感光度

拍摄场景光线越强,越容易拍亮。光圈越大,越容易拍亮。快门速度越低(曝光时间越长),越容易拍亮。感光度越高,越容易拍亮。

光圈值常见的有 f/1.0、f/1.4、f/2、f/2.8、f/4、f/5.6、f/8 、f/11 、f/16、f/22、f/32 等。每一挡光圈值都是约 1.4 倍的关系。(数值越小,光圈越大

拍摄星空时,星光是非常微弱的。所以用更大的光圈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更璀璨的星空效果。

光圈比 f/2.8 大或与之相同的就算大光圈了(如 f/1.0、f/1.4、f/2、f/2.8 等)。

手机来说,目前基本上还都是固定光圈 iPhone 15 Pro Max:4800 万像素主摄:24 毫米焦距,ƒ/1.78 光圈

快门速度

快门速度就是指曝光时间。快门速度越高,曝光时间越短,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小。快门速度越低,曝光时间越长,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大。

常见的快门速度有 30秒、15秒、8秒、4秒、2秒、1秒、1/2秒、1/4秒、1/8秒、1/15秒、1/30秒、1/60秒、1/125秒、1/250秒、1/500秒、1/1000秒、1/2000秒、1/4000秒、1/8000 秒等。相邻两挡快门速度之间都是2倍或约2倍的关系,快门速度每调低一挡曝光量就约变为原来的 2 倍。

一般来说:

快门速度不能太慢,曝光时间不应该超过镜头焦距的倒数,比如使用 50mm 的镜头(或者变焦镜头调到 50mm),曝光时间不能超过 1/50 秒,如果使用 200mm 的长焦镜头,曝光时间不能超过 1/200 秒。

此外不论用什么镜头,曝光时间都不能超过 1/50 秒。

感光度

感光度高的时候可能在很弱的光下拍摄的照片也能得到较亮的效果。

感光度在相机中对应的是 ISO 值。一般常见的 ISO 值有 50、100、200、400、800、1600、3200、6400、12800、25600、51200、102400……相邻两挡 ISO 值基本都是 2 倍的关系。

就是说 ISO 值每提高一挡,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就变为上一挡的 2 倍,每提高一挡感光度,达到同样照片影调的曝光量只需要之前的一半。

一般来说,感光度标准值是ISO 100。

在「胶片时代」,胶片的感光度越高,银盐颗粒越大,照片的胶料感越强,所以看起来越粗糙。

CCD 和 CMOS 的感光度越高,CCD 和 CMOS 越容易被电信号干扰,照片的噪点越多,所以看起来也越粗糙。细腻的照片看起来更好,所以在拍照时能选择较低的感光度(标准值)的时候,一般都建议选择低感光度。

互易律

在光圈、快门速度、感光度的共同作用下,就可以决定曝光补偿。而这4个参数,相邻两挡之间曝光量都是 2 倍关系。

当场景光不变,光圈和感光度也不变,把快门速度降低 1 挡——亮 1 挡,照片的曝光补偿也就跟着提高了 1 挡。

如果这时其他参数都不变,把光圈缩小 1 挡——暗 1 挡,照片的曝光补偿也会跟着降低 1 挡。

曝光模式

M(手动曝光)挡、A(光圈优先)挡、S(快门优先)挡,AUTO(自动曝光)挡以及 P(程序曝光)挡。

P 挡可以控制照片的明暗。

多数照片的曝光补偿就是 0EV 最合适

但是当照片中大面积是白色或者浅色的元素时,我们要将照片拍摄得明亮一些。当照片中大面积是黑色或者深色的元素时,我们要将照片拍摄得灰暗一些,以准确拍摄出这个场景本来的亮度。

光线

分类

虚实

对焦与景深

对焦在哪里的时候,哪里就变得清楚。所以对焦仅做一件事,就是决定将哪里表现清楚。

离开了对焦点,画面就开始模糊,离得越远就越模糊。如果离得很近的话,虽然会模糊,但是因为照片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尺寸,或者人眼难以分辨,所以我们觉得也是实像。

关于景深要记住以下几点

  1. 景深和光圈、焦距、拍摄距离有关
  2. 前景深比后景深要浅(短),前面的容易「虚」,后面的不容易虚
  3. 随着拍摄距离、焦距、光圈等参数的变化,后景深变化特别快,前景深变化慢
  4. 景深范围如果小的话,「实」的区域就小,这被我们称为浅景深。景深范围大的话,实的区域就大,这被我们称为深景深。

调节光圈大小,让主题前 1/3 到主题后 2/3 距离内的景物清楚,更近和更远的景物被虚化。

景深实现背景虚化很简单,就是让背景处于景深之外,而且越远越好,这就虚化了。

焦距越长背景虚化效果就越明显。

现在手机可以通过多摄像头对拍摄场景进行测距,然后模拟虚化的效果。虽然不能完全与相机由光学技术产生的虚化效果比拟。

构图

居中构图法

三分构图法

三分法构图的 4 个三分线的交点——视觉中心,正是容易让人一眼看到的点。

摄影师布列松代表作品

永远使拍摄的主体朝向比较空旷的一面。

不要刻板地使用三分,如果希望把天空表现得更辽阔,下压水平线或者地平线非常常见。

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自然需要采用让人「不舒服」的构图,想表达这样的拍摄意图时,就要采用非常规的构图法了。

重复法

单一元素,不断重复,使之尽量充满画面。

重复法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是同一元素重复,或者是极为相似的元素重复。

一旦画面中有明显的不同的元素出现,不同的元素会被当作主体,大量相同的元素就变成背景了。

引导线法

比如公路的两条边线,隧道的 4 条线等。

当画面中的主要线条汇聚到一点时,会容易被人眼捕捉到。

三角构图法

画面中的元素或者线条形成了三角形。

框架构图法

如果画框比较「干净」,则虚实都可以;如果画框比较「乱」,我们就尽量将其虚化掉。这样可以让观者一眼看到主体。

画框,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固定元素,也可以是移动的元素,比如人。通过「人缝」去拍摄另一个人是常见的人文拍摄方法,这也属于框架构图法。

常见误区

太小的主体居中

水平线、地平线居中

一般来说,地平线或者水平线这样的重要线条都是放置在三分线上的。

该水平的线不水平

一定要端正

前面空间小、后面空间大

当画面中的人或者物有朝向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朝向开阔的一面。如果人物面前空间小,会显得非常「堵」。

把人拍得太矮

拍摄人物肖像照的时候,如果是半身像或者全身像,记住,人的脑袋千万别放在中线上,更不能放在中线以下。要不然会显得人非常矮。

「切人」位置不对

所有关节最好都不要切,手脚不要切。

画面中有水平线的时候,切人的问题也存在。我们应尽量避免水平线、地平线或者画面中背景的明显线条切头和切脖子。

脑袋上「长树」

角度问题,避免一下。

人像

风景

天然限制:时间有限

静物

增加细节的技巧,补光

修图

还原真实,突出细节 强化信息,强化情绪

Google Snapseed

旅行摄影

旅行摄影的实质:用照片写一篇旅行日记

人多的话,调整角度,仰拍人物和地标

旅行摄影修图的只需要 提高反差,增加锐度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小谷的随笔

上一篇
叶芝: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
下一篇
文艺复兴时期(1450 - 1600)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